今年8月初,在奇摩新聞曾看到一篇文章(注1,大意是說美國知名市調公司尼爾森(Nielsen)發表的「2009年全球網路消費者調查報告」提到,有9成的民眾會相信朋友對某些產品的評價,重點是,竟有高達7成的民眾會相信陌生網友的意見!

 

這篇報導的重點在於「網路口碑式行銷」有多重要,警告企業界不能小看網路社群的力量,如果能得到網友的良好評價,暢銷程度甚至可能比砸大錢的廣告宣傳更有效,對於品牌形象也有正面的加分作用。反之,如果被網友列為「不優」的店家或是產品,很有可能從此一厥不振,要花費多倍的力氣才能改善網友們的觀感,重新贏回想要消費的信心。

 

老實講,雖然我不是重度的網路使用者,但對於某些好心網友將使用過的產品、吃過的餐廳、住過的旅館、玩樂的路線等鉅細靡遺寫下&拍攝使用心得,無論好的、壞的,除非是「置入式行銷」太過明顯,說實在的,我多半都會相信,並且參考他們的意見做為是否使用或前往的標準。

 

原來我也是7成的那群人之一,原來我也是會相信從不曾接觸過的陌生人的話!!!

 

網路讓整個生活形態丕變,像是我有朋友如果看到店家招牌強調「╳年老店」、「民國╳╳年成立」、「╳╳報紙或╳╳雜誌曾採訪過」……就會毫不考慮想要嘗鮮。也有喜愛流連網路的友人,只要看到推薦某餐廳好吃或某樣商品好用……,就會有股躍躍欲試的衝動,甚至千里迢迢只為一探究竟。

 

根據這些自薦或他薦的結果,當然有可能心滿意足吃飽玩好買到爽,卻還是有踩到地雷的可能,並非100%保證班!比如去年我到東京旅遊時,就真的預約了網路上日本專家建議的飯店,果然交通方便又住得安心。但前陣子照著網友的推薦品嘗了兩家餐廳,沒想到一家上菜超級慢(餓到整盤超量吃光光),另一家則是料理很難吃(牛肉卻有魚腥味),當下決定從此畫上大╳,不可能再次去當冤大頭。

 

如果今天是在真正的路上遇到的陌生人,他說的話多半不會採信,但為什麼會信任網路上陌生人的意見?其實是很值得探討的問題。是一窩蜂的效應嗎?還是因為附上的照片有加分作用?

 

對我來說,會比較參考有在用心經營網站的網友的意見,也許對方是長期在深耕某個領域,像我之前提到的那個日本專家,他的部落格就是以日本旅遊為主,舉凡當地的美食、交通、景點……都很詳細說明、評比,甚至製作成實用的「懶人包」,在網路上也獲得一定的口碑,當然他的文章內容可信度就很高,也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力。又或者對方是專業出身,比如若有營養師資格,部落格提供的減肥食譜就會較讓人信服……前提當然是不能有廣告金主在背後操控,否則就會流於為人作嫁,真實性將大打折扣。

 

其實這些部落格格主多半是素人出身,最初只為抒發自身感想,寫久了也許就寫出興趣,也因愈來愈深入研究,增加了專業程度,甚至培養出一群死忠讀者。在寫這些文章時,因為每個人的喜惡不同,當然會左右下筆時的力道&方向,也許A推薦的餐廳剛好在賣B討厭的菜色,所以A持正面評價,B卻正好相反;B愛用的保養品A拿來用卻會過敏,因此B給了高分,A卻避之為恐不及。

 

相不相信是一回事,相信多少才是重點,翻成白話來說,就像是迷信的程度:可以當做參考的標準,但不必全盤接受。另一個重點則是,在寫這些「心得文」時,也許寫者無心,被寫者卻有意;若是好評,當然皆大歡喜,如果是負評,很有可能招來許多後遺症。

 

前陣子某間餐廳因為對於網友較為負面的心得極度不悅,回以激烈的反應,沒想到事件愈演愈烈,甚至鬧到要對簿公堂(注2。原po文的網友後來退一步表示歉意,本想息事寧人,但店家非要爭一口氣,結果搞到網友群起訐譙,開始抓起店家的小辮子,說他們未經授權盜用商標。對那名倒楣的網友來說,也許當初只是單純寫下感想,況且網海中寫美食心得的人那麼多,怎知會惹到愛計較的店家?以店家的立場而言,或許是懷疑有人惡意攻擊,因此心生不悅,但若能更有肚量點,謙卑的改善態度反而能吸引更多客人上門,而不是像現在這樣,恐怕被列入拒絕往來戶的名單更多些!!!

 

 

17成消費者相信陌生網友的意見 網路口碑行銷左右商品暢銷」的原文

 

2好心的網友把事件集結成易懂的「懶人包」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aisy04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